勸修十善業
我們今生能夠得生為人,也就是在過去世曾修十善業,今生才有因緣得生為人。但是同樣為人,果報卻又千差萬別。有人健康長壽,而有人卻多病夭折;有人富貴顯耀,而有人卻窮困潦倒;有人家庭幸福美滿,而有人卻家庭破碎、妻離子散;有人一生受人讚美、名利雙收,而有人卻一生受人誹謗、身敗名裂……。這一切都是有因有緣,有現世的因緣,也有著過去世的因緣。
據《華嚴經》卷三十五「十地品」載,眾生前世造十惡業,招感餓鬼、畜生、地獄三惡道報,其後若生人中,以餘業未盡,於每一惡中復受二種果報,稱為十惡果報。十惡果報即:
(一)殺生果報,於人中得短命、多病二種果報。
(二)偷盜果報,於人中得貧窮、共財不得自在二種果報。
(三)邪婬果報,於人中得妻不貞良、不得隨意眷屬二種果報。
(四)妄語果報,於人中得多被誹謗、為他所誑二種果報。
(五)兩舌果報,於人中得眷屬乖離、親族弊惡二種果報。
(六)惡口果報,於人中得常聞惡聲、言多諍訟二種果報。
(七)綺語果報,於人中得言無人信、語不明暸二種果報。
(八)貪慾果報,於人中得心不知足、多欲無厭二種果報。
(九)瞋恚果報,於人中得常被他人求其長短、常被他人所惱害二種果報。
(十)邪見果報,於人中得生邪見家、其心諂曲二種果報。
從上文《華嚴經》之經文,我們就能了知,在過去世,我們得生為人時,因修十善業不圓滿,乃至造作十惡業,再次得生為人時,依著過去世的造作,就召感不同的因緣果報。人生在世,大家都希望能得到健康、長壽、富貴、平安、聰明、有智、妻賢、子孝、家庭幸福、事業順利。但卻都不盡人意,這一切可說都有因有緣。我們如想要得到健康長壽,因地就要不殺生,並多行護生和放生;如想要得到富貴,因地就要不偷盜,並多行布施;如想要得到家庭幸福、夫婦和順,因地就要不邪淫,並勸人戒淫;如想要講話具有威信、被人敬重、和合無諍、美聲流布,因地就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;如內心想要得到清淨,並且聰明有智,因地就要不貪心、不瞋恚、不愚癡,並修不淨觀、行忍辱、明因果。
修十善業,不僅現世能得到利益,來世也能得到無量的功德利益,據《十善業道經》世尊對娑竭羅龍王開示說:「
龍王,當知菩薩有一法,能斷一切諸惡道苦。何等為一?謂於晝夜,常念思惟觀察善法,令諸善法念念增長,不容毫分不善間雜,是即能令諸惡永斷,善法圓滿,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。言善法者,謂人天身、聲聞菩提、獨覺菩提、無上菩提,皆依此法,以為根本,而得成就,故名善法。此法即是十善業道。何等為十?謂能永離殺生、偷盜、邪行、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、貪欲、瞋恚、邪見。
龍王,若離殺生,即得成就十離惱法。何等為十?一、於諸眾生,普施無畏。二、常於眾生,起大慈心。三、永斷一切瞋恚習氣。四、身常無病。五、壽命長遠。六、恒為非人之所守護。七、常無惡夢,寢覺快樂。八、滅除怨結,眾怨自解。九、無惡道怖。十、命終生天。是為十。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後成佛時,得佛隨心自在壽命。
復次龍王。若離偷盜,即得十種可保信法。何等為十?一、資財盈積,王賊水火及非愛子,不能散滅。二、多人愛念。三、人不欺負。四、十方讚美。五、不憂損害。六、善名流布。七、處眾無畏。八、財命色力安樂,辯才具足無缺。九、常懷施意。十、命終生天。是為十。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後成佛時,得證清淨大菩提智。
復次龍王。若離邪行,即得四種智所讚法。何等為四?一、諸根調順。二、永離諠掉。三、世所稱歎。四、妻莫能侵。是為四。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後成佛時,得佛丈夫隱密藏相。
復次龍王。若離妄語,即得八種天所讚法。何等為八?一、口常清淨,優缽華香。二、為諸世間之所信伏。三、發言成證,人天敬愛。四、常以愛語,安慰眾生。五、得勝意樂,三業清淨。六、言無誤失,心常歡喜。七、發言尊重,人天奉行。八、智慧殊勝,無能制伏。是為八。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後成佛時,即得如來真實語。
復次龍王。若離兩舌,即得五種不可壞法。何等為五?一、得不壞身,無能害故。二、得不壞眷屬,無能破故。三、得不壞信,順本業故。四、得不壞法行,所修堅固故。五、得不壞善知識,不誑惑故。是為五。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後成佛時,得正眷屬,諸魔外道不能沮壞。
復次龍王。若離惡口,即得成就八種淨業。何等為八?一、言不乖度。二、言皆利益。三、言必契理。四、言詞美妙。五、言可承領。六、言則信用。七、言無可譏。八、言盡愛樂。是為八。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後成佛時,具足如來梵音聲相。
復次龍王。若離綺語,即得成就三種決定。何等為三?一、定為智人所愛。二、定能以智,如實答問。三、定於人天,威德最勝,無有虛妄。是為三。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後成佛時,得如來諸所授記,皆不唐捐。
復次龍王。若離貪欲,即得成就五種自在。何等為五?一、三業自在,諸根具足故。二、財物自在,一切怨賊不奪故。三、福德自在,隨心所欲,物皆備故。四、王位自在,珍奇妙物,皆奉獻故。五、所獲之物,過本所求百倍殊勝,由於昔時不慳嫉故。是為五。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後成佛時,三界特尊,皆共敬養。
復次龍王。若離瞋恚,即得八種喜悅心法。何等為八?一、無損惱心。二、無瞋恚心。三、無諍訟心。四、柔和質直心。五、得聖者慈心。六、常作利益,安眾生心。七、身相端嚴,眾共尊敬。八、以和忍故,速生梵世。是為八。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後成佛時,得佛無礙心,觀者無厭。
復次龍王。若離邪見,即得成就十功德法。何等為十?一、得真善意樂、真善等侶。二、深信因果,寧殞身命,終不作惡。三、惟歸依佛,非餘天等。四、直心正見,永離一切吉凶疑網。五、常生人天,不更惡道。六、無量福慧,轉轉增勝。七、永離邪道,行於聖道。八、不起身見,捨諸惡業。九、住無礙見。十、不墮諸難。是為十。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後成佛時,速證一切佛法,成就自在神通。」
最後我引《十住毗婆沙論》偈誦來勸勉大家一起來修十善業:「
不惱害眾生 亦不行劫盜
不婬犯他婦 是三為身業
不妄語兩舌 不惡口綺語
不貪惱邪見 是七口意行
如是則能開 無上佛道門
若欲得佛者 當行是初門
因果分為兩類:1.有漏因果(凡夫的因果),2.無漏因果(聖人的因果)。因緣亦分為兩類:1.因緣有,2.因緣空。因緣有的「有」,是指有因有緣而產生種種現象;因緣空的「空」,是指一切現象的自性本空。自性不是哲學上所稱之本體,而是說,現象的本身即無不變的自性,故稱自性本空。
有漏因果,可分為善因、善果,惡因、惡果,善因亦名白業,惡因亦名黑業,白業指的是持五戒修十善的善因善業,當得人天果報的善報福報,黑業則是造的十惡五逆之罪,當受畜生、餓鬼、地獄等三途惡道之果報。善因趨向光明面,惡因趨向黑暗面,實是一種自然法則。
造善業善因,得善果的福報;造惡業惡因,得苦果的罪報。縱然是福報,也是有漏果報。所謂有漏及無漏,就像一個完整的杯子,裝滿水之後,不再漏失,名為無漏;一個有洞有縫的杯子,也可裝滿水,但會漸漸漏失,直到漏完為止。
若以無我之心修福修慧,稱為無漏功德;若以追求回饋的有我之心,修行布施持戒等功德,便稱為有漏功德。有漏是指一邊造作善因一邊享福報,不斷地造因得果,生滅不已,稱為有漏功德。就像我們在銀行開的戶頭,經常存款,又經常提款,那便是有漏。凡夫眾生只知「有我」。「我」存在於因果交替中,因是對果而說,果是從因而起。果從因起易知,因對果說難懂。
在其他的宗教,認為神是最初的、自由的、永恆不變的存在,神是原始存在的第一因、唯一因,而宇宙萬物則是神所創造出來的果。佛教則認為果從因而來,因也是由果而生。就像雞生蛋,蛋生雞的問題一樣,是循環無端的關係,不是誰先誰後的關係。在我們這個世界,最究竟的問題是永遠無從找到開端的。佛教重視「現在」的存在,不推究最初的過去,不空想最後的未來。過去已過去,未來未可知,重要的是「現在」的當下。唯有認真地「活在現在」,才能對自己的過去負責,面對果報,無驕無餒;才能積極地準備將來,到達成佛的境界。
因果報應者,出生世間一切聖人之所共宣者也。儒家《易經》云: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;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。」佛家《涅槃經》云:「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;三世因果,循環不失。」道家《太上成應篇》云:「禍福無門,惟人自召;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。」是知因果報應一法,確為世出世聖人所共昌弘。
◎投豬還債(見聞錄)
蕅益大師說:南安縣山裏,有居民半夜起來,看見一人,趕了一人到鄰居家去;那人不肯進門,說我只欠他家三分銀子;趕他的人,用杖打他進去。居民看了很奇怪,明天早起到鄰居家探問,生了一隻豬;心疑這豬的價錢,不止三分銀子。沒多日,這豬落在糞坑裏淹死了,果然有人出三分銀子買去。
◎投牛還債(見聞錄)
蕅益大師說:湖州府武康縣有一差役,在路上遇一男人兩女人,他跟了走,到一姓駱的鄉紳家門前;這三人一同進去了,很為奇怪,等到將夜,不見出來。問看門人,以為胡說,兩人爭吵;主人得知,也很疑心,查問各房有無生產,只有牛棚新生三隻牛,一雄兩雌。主人叫差役去看,三隻牛的毛色,同那三人的衣服,是一樣顏色,這三人是投牛了。後細打聽,都是欠駱家租米的人;三隻牛長大,力有大小,力大的是欠債多的,力小的是欠債少的,竟是分毫不差。
◎犯貪業墮落投驢(果報見聞錄)
金陵華山有一居道人,不信因果報應,貪喫庫房的東西;後淹死在門前戒公池裏,託夢達照和尚說,我已投了驢,明天要來還債。第二天果然來了一隻驢,叫牠居道人,就很快跑來,且常到庫房想喫東西,像前身作人的脾氣一樣;幾年後,落在池裏淹死了。
◎作官冤殺人命墮入畜道(信徵錄)
江南一武官,自說有一世作官,冤殺一囚犯,死後,陰間罰投馬,在棧道中馱客,心裏記得前生事,但是不能說。一日遇了很急的差事,走在最險的山路上,捱鞭打非常痛苦,想跳下山崖死。又想:前世因冤殺了人,墮落畜生道裏;如再作錯事,永無出苦的日子了。念頭一轉,安心忍受。今生投人作官,投馬的痛苦,還記得清楚;因特作軟鞍幾百送棧道馬行中,因木鞍壓得馬背很疼痛。這事是方伯王邁人先生說的。那武官左腿上,還生有馬的皮毛數寸,人多相信。
◎善人子再來投胎(酌泉錄)
陳萃,號叫集之,從小就失去了父親,家裏很窮,性喜讀書、作好事;娶妻姓杜,生一兒子,名叫善才,很聰明,七歲出痘死了。集之很悲痛,用墨在兒子左股上作一記識,禱告說:望你再來投生。從此夜夜號哭不忘。一夜夢善才來說:我來投生已有了定期,父親不要悲哭了。到辛丑年上元夜又夢見說:兒子再來了。這夜果然生了他;後作觀察,名叫筠堂,左股上還有墨色記識。觀察常說:我們讀書人,不信輪迴,從前探環披甲,許多輪迴的證據,都說是假的,其實因果輪迴,是千真萬確的。
福德道、智慧道與六度的關係:
1、《大智度論》卷15、「欲成佛道凡有二門:一者福德、二者智慧。行施、戒、忍,是為福德門;知一切諸法實相摩訶般若波羅蜜,是為智慧門。」
2、《大智度論》卷57:「五波羅蜜是福德,般若波羅蜜是智慧。」
《大智度論》卷50:「五度則福德具足,般若則智慧具足。」